2013-06-23
耶穌在咱家
廖述哲 傳道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馬可福音6:1-6
引言- 漫長的改革之路
    「本土化、改革中、栽培門徒、普世宣教」是忠孝路教會四個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異象與目標。這個異象目標很務實的描繪出一個基督徒以及教會群體的信仰歷程,理想上它是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地進行下去,但事實上這當中有一個最不容易跨越的過程,那就是從「本土化」到「改革中」。
    約翰1:9-11「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一、耶穌自己的本土化危機
    基督教信仰最為奧秘的所在,就是神道成肉身成為人,藉此帶來拯救,並向世人啟示神自己永恆的真理。然而這奧秘卻也帶給世人另一個極大的衝突,就是:一個身為人的神,要如何在他(成為一般人)的有限裡,向世人證明神的永恆無限呢?
    綜觀耶穌在地上三年的服事,雖然他行過許多異能與神蹟,也時常傳講另人希奇的天國真理,然而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四福音書皆記載了耶穌在自己的地方不被人尊重,甚至遭到藐視的經過。包括他的本家(拿撒勒)、本國(猶太)與本來的宗教文化(猶太教),有許多人都對耶穌存著保留,甚至否認的態度。為何這些人不願接受耶穌及耶穌的教導?
二、不信,抑或不願接受超越和更新?
    在今天的經文中,耶穌所做的事情,並非沒有引起這些鄉親的注意。經文說他們希奇耶穌所行的異能,也稱讚他所擁有的智慧(6:2),但只可惜最後他們還是厭棄耶穌。馬可福音的作者在文中下一個結論是:「他們不信!」(6:6)。然而我們卻要進一步問,是什麼讓他們不願相信耶穌的作為與教導?
    許多人認為因為這些人看著耶穌長大,對耶穌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小時候的模樣,所以無法接受耶穌長大後的改變與能力;但這樣的詮釋,並沒有完全解決耶穌在其它地方也受到的排擠和對立。
    有一個擴大的思考是:「耶穌被人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經驗與認知範圍。」(包括成長經驗、文化、語言、宗教背景,甚至是意識形態裡) 所以,一旦本土化的耶穌,其言行舉止超越了人們原先的經驗、認知和設想,那麼:「這些超出的部分,就很有可能就會被人棄絕、不信。」
    對那些越是熟悉耶穌的人來說,耶穌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視為是自己本土化認知的一部分;而這樣的態度會攔阻人認識真神,並且經歷耶穌所要帶給我們的醫治、改變與更新。

三、檢視耶穌在我們生命與家中的光景
    無論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者是好幾代的信徒,我們都很有可能會碰到如同拿撒勒人面對耶穌的反應一樣。在初接受耶穌時欣喜祂所帶來的恩典、醫治、慈愛和大能;然而隨著信主的年日增加,教會生活的公式化(如同木匠反覆裁切木頭一樣)。這位耶穌,很有可能會變成僅僅只是我們家中的一員和例行需要的窗口而已。
    台神的新約教授-鄧開福博士曾經根據他多年研究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哥林多書信和基督教聖餐,提出他所謂的「餐桌神學」。他提到最能夠反應出基督徒信仰生命的地方,不是在禮拜堂而是在自家的餐桌上,這當中包括:我們怎麼接待客旅、如何獻上感謝、怎麼談論信仰議題,或者藉著吃飯向人傳福音。
    我們可以認真反省自己看待耶穌的態度,以及回想自己在家中、教會、還有熟悉的人當中,是怎麼實踐我們的信仰。但願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不是像拿撒勒人與耶穌的關係一樣,彼此成為對方最熟悉的陌生人。
馬可6:5 「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甚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結語:第二里路的改革
馬太5:20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馬太5:41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道成肉身的本土化福音原是好事一樁,藉此我們可以經歷到神最謙卑、慈愛、拯救世人的心意與行動。然而基督徒信主之後,仍然需要踏上「改革中」的腳步,謙卑地在主耶穌基督愛與赦罪的基礎中改變自己,更新自己本我的生命態度和價值觀,並且積極的按著主耶穌所教導我們的天國真理去行。
    在教會群體的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實踐了自己「原先」從社會文化、世俗倫理、認知經驗,甚至是原有的宗教思想(包括基督宗教)所帶給我們的「義」,那麼我們不過是被動地走了一里路。身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永遠都要有願意走第二里路的生命態度,而這也是通往永恆的天國之道。

分享與討論:
1.分享耶穌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2.分享信主至今自己的生命還有哪些需要改變與更新的地方。
3.在現有的教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或關係是我們可以學習多走第二里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