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
我豈能不感恩
曾仁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詩篇116:12-19
壹、引言
本季講台的信息是要分享關於感恩的主題,不知道各位是否曾認真的想過,為何聽起來那麼淺顯易懂,很基本為人處事的道理,還必須透過主日禮拜的講台來提醒、呼籲,教導我們去重視呢?

感恩的生活態度是每一位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既有的表現,也是最直接能表達、見證信仰的好機會。「凡事謝恩」﹙帖前五:18a﹚。代表著不管任何事情的發生,對上帝都要保持著一棵感恩的心。

但是可能很多人至今對於感恩一事只是在抽象、概念上的認知而已,更可能還有人不是很清楚為何要感恩,也不是很明白要感恩的對象是誰。對於感恩一詞,只成為某種宗教上的專用術語,儀式上的禮節,甚至是你要有所給予,而我才有所回應的對價利益關係。

因此,今天我們要以感恩的主題與各位一起來思考,到底感恩是甚麼?為何我們要獻上感恩歸給父上帝?而向上帝感恩對基督徒有甚麼重要的屬靈意義與教導?

貳、本文
一、感恩是承認上帝的大權能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是一個蒙恩的罪人,是一個白白領受恩典的人。試想,一個受恩者怎能站在比施恩者還高或同等的位置上呢?一個人之所以會懂得向上帝感謝,就是向施恩的上帝承認祂的能力與權柄遠遠超越受恩的人。

聖經教導人認識自己的渺小與上帝的無限崇高偉大。(詩八:3-4)「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設陳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祢竟然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詩一0三:14)「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我們不過是塵土。」。

當人類真實地領悟到在上帝創造浩瀚無窮的宇宙中,自己是何等的脆弱與不配,而全能上帝的智慧與能力是多麼奧秘,令人難以測度,可敬可畏,人才會有真正的謙卑,願意放下自我,全然地降服於上帝。

若非如此,一般人都會降服在現實的權勢與利益之前,以功利為優先導向或以有條件之對價等關係為思考模式,認為可以向上帝交換甚麼。甚至,還可能已經竊取了上帝的榮耀,自己都還未發現,以為一切有所獲得的,是自己附上辛苦的努力、代價、功勞,倚靠著自己的聰明與才智。

人的心中不知敬畏上帝,眼中怎會尊重別人,又如何懂得感謝的道理。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上帝權能的人,會單單倚靠祂的恩典,承認上帝才是掌管萬有的主宰,祂有絕對的主權,並深知在祂永恆救贖的計畫裏,我們是何等的蒙福。

加爾文說:「我們得以謹記,上帝賜予的才幹原不是人自己的東西,而是上帝賜下白白的禮物,任何人因此自傲便是忘恩負義。」。
因此,一個知道向上帝獻上感恩的人,他一定認清自己是蒙受恩惠與憐憫的人,自己毫無所誇,也毫無所用,深知唯獨上帝才是那一位值得我們感恩、稱謝,賞賜厚恩的主。

二、感恩是成熟基督徒的表徵
感恩是基督徒能彰顯出上帝兒女外在生命的表徵,是顯而易見的標記;證實在我們的生命有屬於祂的屬性與特質。除此以外,從我們的身上實在不容易分辨出我們屬於誰。

為何我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臉上沒有寫著我是基督徒三個字,身上也沒有掛著牌子寫上:我是信耶穌的人,或是無時無刻帶著信耶穌得永生的安全帽。我們更不像慈濟,穿著統一服裝,每逢遇到人就說共同的語言:「感恩!感恩!」。

其實我們都知道,感恩並非只是掛在嘴邊說說的言行舉止,也不是刻意的外在妝扮就能顯出。那是一種在我們生命裏自然的流露,會使人感受得到與眾不同生命的特質,讓人發現我們的生命之中散發著與世界不一樣,卓越的內涵與誘人的獨特魅力。

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是必須接受環境的考驗,內在生命自我的對付、破碎,以及通過種種崎嶇不平的挑戰。讓主在我們身上不斷地雕塑、琢磨,才能顯出基督的馨香之氣。    

人生中確實有太多突然而來的意外事件,不是我們可選擇接受或拒絕,但我們卻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態度來面對。今日讓我們一起反思自己,在我們的生命裏,可以讓週遭的人感受得是甚麼的標記?豈不是心靈的知足、盼望、無比的喜樂和不盡的感恩。

(腓四:12-13)「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讓我們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去活出感恩的生活見證,以生命去影響生命,去影響周圍的人,改變世界。

三、感恩表示順服上帝的安排
感謝上帝與埋怨上帝剛好是相反的狀況。感謝不但表示順服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所安排的一切遭遇,並且以上帝的安排為滿足,而埋怨、抱怨則表示不願接受上帝的帶領與安排,且把遭受任何不愉快或挫折的責任,諉過於上帝。
上帝容許信徒的人生有各種不同的遭遇,為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我們受益。(羅八:28)。常會埋怨的人對上帝的心其實常存著悖逆,以致未能受益反而招損;但常感恩的人對上帝的心常向着是美善與盼望的信念,因而在各種逆境中仍能受益而成長。(詩一百一十九:71)。
  曾有一位名解經家被人偷走了錢包,當下他並沒有責怪小偷,也沒有為此而生氣,反倒是感謝上帝說:1幸虧大部份錢存銀行,錢包所失只屬少數,2雖然失了錢,人沒受傷,3是別人偷我錢包,不是我偷別人,4失了錢包事小,因此而得之教訓意義重大,5所失的錢或許正可濟人之急,6偷錢包的人有可能被聖靈感動自責悔改。
平心而論,這樣的人多嗎?真的不多也很非常不容易。埋怨、生氣、批評、遷怒是我們天然人遭受不順遂或不公平對待的時,會出現的自然反應,只有少數人能夠勒住自己的口舌,控制自己不滿的情緒。
除非我們抱持著堅定的信念,深信上帝的美善,信得過祂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福而非降災禍的意念,接受祂在我們生命中的安排與命定。(耶廿九:11)
如約伯所作的見證,就是證明上帝不是要藉着常賜福給他和他一家才得着他的敬愛和頌讚的。反之,即便上帝奪去他一切財富、兒女,一時之間慘遭各種橫禍,他還是敬愛上帝,讚美上帝。
願上帝幫助我們安靜的回顧自己,使我們不是在平坦、舒適的順境裏,才感謝讚美上帝,而是讓我們不論在遭遇任何艱難的困境中,仍然存著歡喜的心,稱謝祂的名,並欣然接受、順服祂的安排與帶領。
四、感恩不只心動且會去行動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知恩也會報恩,不管對象是人或是上帝。感恩的人不會只將恩情存放在心中而不知所為,否則將成為麻木不仁的人。聖經中也記載著許多因被上帝的愛激發出具體的行動,來回應上帝恩典的人。

(羅十二:1)「所以,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今日上帝賜給我們豐盛的恩典,實在多到無法以金錢、時間,來衡量、計算,是用盡我們一生也無法數算,無法償還。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果真我們是一個知恩且是懂得報恩的人?

倘若是,是否我們能因感謝上帝的恩典,讓主使用我們剩餘的年日去做些能夠榮耀上帝,使人生命得益處的事呢?我們豈能空手見主恩,隨意糟蹋、浪費上帝賜給我們各樣的恩賜而不知加以善用,以此圖報祂的恩惠?

當我們看到建堂的工程,尚須許多的經費,是否我們願意奉獻金錢,獻上禱告來參於建堂的事工?當我們看見社區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人手,是否我們願意善用我們的恩賜、才幹,投入關心、協助?當我們聽見原住民部落及海外宣教需要幫助時,是否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期,為主所用?

參、結論
這是一個人心不滿足,家庭系統失序,教育制度失敗,人人唯利是圖,貪婪邪惡的世代。而基督教的教育宗旨與目的,正是使人的心能回轉到正確的道路上,使我們的心思意念、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模式,能夠合乎上帝的心意。

因此,我們必須先認識上帝,才能認識自己,因而成為一個懂得知恩圖報的基督信仰的跟隨者。在這充滿感恩的季節裏,讓我們一起學習不論在何時、何處,與何人的相處,都能以知足、感恩的心,活出生命的色彩。也願上帝教導我們明白:感恩是承認上帝的大權能、感恩是成熟基督徒的表徵、感恩表示順服上帝的安排、感恩不只心動且會去行動。

2014-04-20
經歷復活的盼望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哥林多後書1:8-10
引言:
1.如果耶穌沒有真的復活,那是全世界最大的騙局,也是最大的悲劇,因為二千多年來,這麼多人心甘情願的被騙。
2.耶穌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基督信仰是從告白耶穌復活形成的,耶穌復活證明耶穌是神,且帶來聖靈的大能,因此也可以說復活節帶來聖誕節和聖靈降臨節。
3.耶穌復活帶給我們的盼望是什麼?
  哥林多後書1:8-10「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上帝。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
一、耶穌被釘 門徒困惑絕望
路加福音24:19-24「…他是個先知,在上帝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裏,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裏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1.為什麼這麼有能力的耶穌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2.為什麼判耶穌死刑的竟然是他們的宗教領袖祭司長?
3.祂是我們素來所盼望的,如今希望破滅了,然而卻有傳言,有人看見耶穌復活,真是無法理解。
二、耶穌埋葬 死亡權勢籠罩
馬太福音27:65-66「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
約翰福音20: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1.石頭封閉墳墓
2.兵丁看守屍體
3.門徒緊閉心門
三、耶穌復活 帶來生命的盼望
路加福音24:26「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以賽亞書53:4-5「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約翰福音20:19-23「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哥林多前書15:55-57「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在哪裏?死的毒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2014-04-13
向土地施恩的上帝
廖述哲 傳道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引 言
今天是普世教會傳統的「棕樹節」,這個日子主要是紀念耶穌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騎著小驢駒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受到合城百姓愛戴,群起揮舞棕樹枝、在道路鋪上衣服歡迎他進城的日子(約翰12:12-15、馬太21:1-11)。而這一天同時也是教會曆「受難週」和「復活節期」的開始,因為我們都知道當時的耶穌正要踏上他在地上事奉最後的旅程。
「經歷受難、迎向復活」一直是基督教信仰不可分割的「救贖」中心。這一切藉著耶穌基督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帶給了我們,並且也改變了從亙古到永恆的宇宙。今天是受難週的開始,我們要一起來紀念耶穌的救恩;並思考這樣的拯救,除了帶給我們個人生命的更新與改變之外,是否也擴及到世界上更多、更廣的層面。而這些議題和層面,與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信仰以及生命有什麼樣緊密的關聯?

土地的神學
「土地」一直是舊約聖經中一個很重要,但是卻常常被人忽略的神學主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從創世記到出埃及,甚至到以色列王國時代的聖經記載;包括上帝的創造、對人的揀選、所賜下的應許、超自然的拯救,甚至是親口所說的話語、誡命,這當中有許多的主題都是和「人與土地」有關。 上週我去看了一部最近剛上映很熱門的電影「挪亞方舟」,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跟我們所熟悉的聖經有所出入,但電影中關於上帝的屬性、人性、罪和救贖卻有很深刻的討論;其中電影更是深切地反省了「人與土地」之間的問題。
我們在聖經中可以看到許多上帝拯救世人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往往過不多久,我們又會看見人再次的陷入罪中而遠離上帝。 為何這樣的事情會一再的發生?是因為上帝的能力不夠大?還是人類的罪惡過深? 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人類雖然經歷了上帝的拯救,但卻往往將對救恩的定義,只停留在屬於個人的層面,而缺乏對上帝話語整全的認識,知道上帝的救贖其實是長闊高深、遍及萬有的。既關乎人的生命,也與祂自己所造的世界,有深刻又緊密的關係。

詩篇85篇的背景
今天我們所讀的詩篇有很美麗的詞句,但這背後卻有著詩人很深切的信仰反省。雖然詩篇85篇的作者佚名,但是我們可以從它是「可拉」的後裔(聖殿的敬拜者、守望者)所寫的詩,並且從裡面的內容約略知道,當時應該是以色列亡國及至被擄歸回的前後期。所以我們可以參考聖經的歷史書和先知書,去了解當時以色列國家社會與百姓的光景,藉此了解上帝任憑他們國家滅亡的原因,包括:
屬靈光景-敗壞的信仰。
社會問題-諸多不公不義、貪婪。
執政掌權者-不倚靠神,三心二意的外交政策。
環境議題-土地未曾經歷安息。(安息年和禧年)
所以最終上帝將以色列交在敵人的手中,使得國家滅亡、聖殿被毀、人民被擄、土地荒涼。直等到日子滿足了以後,上帝才使他們回到原先居住的土地上。 而詩篇85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擄晚期或歸回初期),詩人向上帝悔改、代求,仰望救恩所做的詩歌,詩人懇求上帝施行拯救,強調願意回轉聽上帝的話,求主再次與他們相近。

人與人、人與上帝、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基督徒怎麼樣看待上帝的創造與救贖,會影響我們如何回應救恩,使我們的生命有真實的改變,並且也學習去關心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聖經描寫在起初的創造中,人與上帝、人與人,甚至人與土地的關係,原本都是非常親密的;但卻因人犯罪,讓所有創世之初美好的關係都遭到破壞。
) 因罪與神隔絕的人。 ) 因人而被咒詛的土地。 ) 因土地上的不公義而受苦的人。

拯救人也施恩給土地的上帝
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從創世直到如今,上帝不斷透過各樣的方式在拯救世人,也邀請人參與在祂恢復世界的創造工作中。 這工作不是上帝沒有能力做,而是他要人類回到祂起初的命定:『讓有上帝形象的人類「治理管理」這個世界(創1:28)』。 大洪水之後,上帝不只與「人」(挪亞)立約,也與各樣的「活物」並「土地」立約(創9:8-13)。 祂揀選亞伯拉罕,並對他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上帝拯救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後,要他們去得「地」為業(申命記11:11-12)。 舊約包括十誡和許多律例典章,幾乎都建立在:人必須要在所生活的土地上,實踐「愛上帝」和「愛鄰舍」的原則中。但可惜的是「土地」就是那個直到如今常常被我們漠視,無法為自己出聲的「好鄰舍」。

基督徒對人與土地問題的反省
當我們在上述的基礎進行信仰反省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基督徒對這樣的問題必須責無旁貸的悔改。一份關於全球環境與人類議題的報告指出,人類與地球現今正面對著十大問題,包括:(1)全球暖化氣候變遷。(2)各種環境汙染[特別是水與土地]。(3)飢餓與貧窮危機。(4)人權問題[奴隸、賣嬰、娼妓、死刑、獨裁政權…]。(5)資源濫用與耗竭。(6)資本剝削、控制。(7)人口激增與糧食危機。(8)物種消失。(9)永久廢棄物[核能廢料與石化製品]。(10)森林面積減少與沙漠化。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些問題太過於遙遠,也非少數人可以解決的;但只要這些對人、對土地不公義的事情持續發生在這個世界,而基督徒又漠視它們的存在,連為此禱告都不曾有所行動,我想我們都仍是那沉默的「結構共犯」。

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全面的救贖行動
而從舊約開展到新約,主耶穌在兩千多年前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上,他不只是要救贖人類的靈魂,使人回轉歸向上帝;耶穌更是定意要與我們一起恢復上帝最初的創造。 羅馬書8:19「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經文所啟示的不只是那身為長子的耶穌基督,更是指向因信耶穌基督而成為上帝兒女的我們。 過去我們所熟悉的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經文中「世人」的希臘文原文更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世界」而不單只有人類。

更大的信仰責任
在受難的前一週,耶穌進入了當時的聖殿,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醫治各樣的病人、受到小孩子們的讚美(太21:12-16),在這個看似挑戰當時猶太人權力核心的舉動中,卻正是宣告了上帝拯救的工作即將要進入一個高潮。應驗舊約先知以賽亞的啟示,和新約路加福音耶穌自己所說過的話:「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賽61:1-3、路4:18-19)」。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基督徒都把福音的焦點放在個人靈魂得救的事上,但這很容易使我們誤以為世上其它的事都不重要,試想永恆的天堂難道就只剩下我們跟上帝在彼此互看、唱歌而已嗎?絕非如此! 願聖靈闊張我們生命的境界與信仰的關懷,願每一個基督徒的信仰能夠對國家社會,甚至是整個受造界產生美善的影響力。願上帝的救恩誠然與敬畏他的人相近,叫榮耀住在我們的地上。

2014-04-06
生命終了,仍然充滿盼望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4
引言:
1.台灣百姓期待生命終了能夠「往生」,但為何面對死亡充滿恐懼、禁忌呢?
2.台灣民俗看重清明掃墓,聖經也在意祖墳的維護(尼希米記2:1-3),掃墓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盼望在哪裡?
一、對故人的感恩懷念乃是人之常情
路加福音24:1「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
  耶穌被釘十字架埋葬後,一群婦女前來為耶穌掃墓,他們帶著香料、香膏前來膏抹耶穌的身體,要盡心意表達對耶穌的愛和感恩,尤其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曾從他身上趕出七個鬼,耶穌是她的救命恩人,因著耶穌,她的命運改變,生命不一樣,重新帶來盼望。如今耶穌悲慘的死在十字架上,她的希望破滅了,我們可以知道她是何等的哀傷,以致安息日一過,「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急著來到墳墓,要與耶穌在一起,表達對耶穌無限的思念,或許也期盼再從耶穌身上找到些許的盼望。只是她卻找不到耶穌的身體,以致沮喪、絕望。
  今天台灣百姓面對骨肉之親的過世也如同抹大拉馬利亞一樣不捨、哀傷,我們都極力想為死者做些什麼表達我們的心意,彌補生前的虧欠。台灣民俗中的清明掃墓祭祖就是典型對過世祖先感恩與懷念的儀式。我們肯定藉祭祖追念的儀式表達與祖先連結、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凝聚宗親的意義。然而,我們不要將焦點只放在死者會敗壞的軀體,甚至將追思紀念的方式放在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死者需要吃喝玩樂,我們必須滿足他們的需要,否則就會變為孤魂餓鬼,以致使原本很美,表達對故人愛與感恩的思念儀式,變成被恐懼害怕轄制的亡靈崇拜,深信這絕對不是愛我們的祖先所樂見。
二、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路加福音24:2-5「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當抹大拉的馬利亞帶著無限的思念、哀傷前來掃墓,要在耶穌身上膏抹香料時,卻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我們可以想像,抹大拉馬利亞是何等的沮喪、絕望,並且恐懼害怕,向來所依靠、盼望的耶穌不僅慘死,現在連屍體也不見了,以致連表達愛的機會都沒了,對耶穌若存有任何一絲絲的希望,當然也落空了。我們可從她一連三次的向門徒、向天使、甚至向復活的耶穌哭訴:「誰把我主的身體挪去了」,(約翰20:2、13、15)看出她是何等哀傷。此時天使對她說了一句當頭棒喝令人深省的話:「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意思是:「為何在已死的人身上找盼望呢?」
  傳統民間信仰的掃墓祭祖亦常有「在死者身上找盼望」的想法,台灣人普遍期待過世祖先庇佑子孫,期待祖墳的風水地理能庇蔭子孫,然而真正保佑賜福子孫的並不是祖先或墳墓的風水地理,而是生命、祝福的源頭天父上帝。在埃及當宰相的約瑟臨終前交代他兄弟:「我要死了,但上帝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上帝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搬上去。」,約瑟思念故鄉,交代將他的遺骸要帶回迦南地安葬,然而他不是說骨灰、祖墳會庇蔭子孫,而是說「上帝必定看顧你們。」
三、祂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
路加福音24:6-9「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裏,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天使向抹大拉馬利亞說:「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我們的盼望不是在已死的人身上,那麼我們的盼望在哪裡,乃是在「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的宣告。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曾對門徒說:「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約翰福音16:21-22),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如同生產的過程,但當生產過後,我們看到新生命的來到,就充滿喜樂。
  台灣百姓對死亡充滿恐懼、禁忌,避諱談「死」,以「往生」取代「死亡」。「往生」這句話非常美,非常有意思,它充分表達了台灣人對死後的期待,期待死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這樣,「往生」應該是充滿期待、盼望、喜樂的事,但為何台灣人卻充滿恐懼害怕呢?因不知何處往生。而基督徒很清楚知道信主的人過世「他不在這裡(墓園),已經復活了(往生)」,他已回到生命的源頭阿爸父為他預備的天家。因著確知死者不在墓園,我們可以不受風水地理轄制而恐懼,因著確信死者已往生,且知道他何處往生,我們不再哀傷,反而充滿盼望。而這一切盼望乃建立在耶穌「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的事實,因著祂從死裡復活帶給我們「往生」的盼望,並應許我們:
1.為我們預備「往生」的住處
約翰福音14:1-2「你們心裏不要憂愁…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2.帶領我們「往生」的道路
約翰福音14: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
3.應許相信耶穌的人「往生」將團圓在一起
約翰福音14:3「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

  感謝上帝,讓居住在台灣的基督徒有清明節追思過往的祖先,緊接著又有復活節帶給我們生命的盼望。耶穌復活,帶給我們「往生」的應許,滿足我們台灣人對死後的期盼,使我們在生命終了,仍然充滿盼望。
  約翰福音11:25-26「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