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5
加入蒙福的行列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約翰福音6:1-15
引言:
1. 這個禮拜是感恩節,也是待降節,緊接進入聖誕月,願我們用感恩的心,歡喜渴慕主耶穌的誕生。
2. 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在愈來愈困難的日子裡,你是否「不住禱告」,心中「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呢?
3. 今年你有什麼蒙恩感恩的事?要如何領受更大的祝福?深願我們透過五餅二魚來加入蒙福的行列。

一、 五餅二魚的神蹟
(一) 耶穌吩咐門徒
馬太福音14:13-16「耶穌聽見了,就上船從那裏獨自退到野地裏去。眾人聽見,就從各城裏步行跟隨他。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裏去,自己買吃的。」耶穌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
1. 眾人跟隨耶穌,齊聚前來參加曠野奮興佈道會,一直到傍晚,門徒眼見天色已晚,會眾在曠野又餓又累,門徒合情合理的建議耶穌趕快散會,讓會眾回家吃晚餐。
2. 耶穌沒有接受門徒的建議,反而提出令門徒為難、不可思議的吩咐:「你們給他們吃罷!」這的確是強人所難。
(二) 耶穌試驗門徒
約翰福音6:5-9「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
1. 腓力的反應―不可能的思想
a. 運用理性分析需要多少錢買多少食物才能供應聚會群眾的需要。
b. 分析結果:很顯然這是超過門徒的能力範圍,因為哪來那麼多的錢,即便有足夠的錢,也沒有人能馬上做出這麼多便當。
c. 結論:這是不可能的事。

2. 安得烈的回應―可能的思想
a. 既然耶穌這麼吩咐,那就試試看。
b. 努力在會眾中找到一個帶「五餅二魚」便當的小孩。你想當安得烈拿來五餅二魚時,四周圍的人會有怎樣的反應?
c. 安得烈也承認「五餅二魚」不能做什麼,然而他仍然將「五餅二魚」交給耶穌,留給耶穌有作工的空間。
(三) 耶穌原知道要怎樣行
約翰福音6:10-14「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
1. 耶穌不會吩咐我們做不到的事,但當我們照耶穌的吩咐,盡上我們的本份後,耶穌來成就我們做不到的事。
2. 整個事件耶穌原本就有打算,知道要怎樣行,祂對門徒的吩咐,除了試驗門徒之外,最重要的乃是要給予祝福的管道,讓門徒加入蒙福的行列,如同舊約以利亞吩咐窮寡婦給出僅有的一把麵、一點油,卻帶來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裡的油不短缺。
3. 耶穌拿起五餅二魚,感謝祝福後,餵飽五千人,還剩十二籃,求主幫助我們不拘限於人的想法,世界的算法,乃是致力去知道「耶穌要怎樣行」,「耶穌會怎麼做」。

二、 以五餅二魚參與建堂領受祝福
1. 上帝應許親自成就建殿之事
撒迦利亞4:9「所羅巴伯的手立了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裏來了。」
撒迦利亞4:6「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哈該2:6-9「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或譯: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2. 建堂是上帝為我們預備祝福的管道
3. 讓我們獻上五餅二魚來參與教堂事工,加入蒙福的行列。

  結論:建堂不是重擔而是祝福;讓我們歡喜快樂來領受建堂的祝福。
以信心支取更大的恩典
王武聰牧師
經文:尼希米記2:17-18                 (此信息講於2011年10月16日信徒和會)

一、 回顧上帝恩手的帶領
1994年 以2000萬元購得忠孝路堂區80坪水利地和10坪畸零地,使忠孝路堂區的土地全部歸入教會名下,開始為建堂作準備工作。
1996年 長執會通過在忠孝路堂區開始改建大樓的計劃,並開始為建堂奉獻。
2004年 將儲存累積的7000萬元建堂基金轉為購地款,並向銀行貸款3000萬,購買建成路土地。
2007年 購得建成路堂區617坪完整土地後,小會開始積極建堂計劃。但因小會認為剛購完土地,尚未還清貸款,不宜有大型的建堂計劃,因此決定以3000萬元預算整修原有的「汽車展示場」,於是委任建築師開始「舊建築新風貌」的整建計劃,並且預計使用十年後再拆除重建大樓。
2008年元月 正當申請等候「舊建築新風貌」建築執照時,威盛企業所屬信望愛基金會為本會建堂奉獻2000萬元,為福音事工費奉獻500萬元,並建議本會改建大樓,使新建大樓能成為眾教會的祝福。於是小會接納整建小組決議,終止「舊建築新風貌」的整建計劃。
2008年12月 還清建成路堂區617坪購地費用1.1億元。
2009年 開始改建大樓的建堂計劃
上帝施恩的手帶領每一階段是為要成就下一階段更大的祝福。
上帝在1996~2008年共計13年間讓我們意外的購得建成路土地,並付清1.1億土地款。目前的建堂計劃,我們計劃向銀行貸款1.2億元,我們最保守估應可在15~20年還清貸款。

二、 以信心來支取更大的恩典
在建堂設計規劃中我們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7年)
1. 以3000萬元預算開始「舊建築新風貌」的整建計劃。
2. 上帝以突來的2000萬元奉獻讓我們及時停止整建計劃,並給我們改建大樓的信心。

第二階段(2009年)
1. 建堂小組擬定兩個建堂方案:
甲案:建坪2000坪,預算1.5億,貸款1億,建堂基金4000萬元開工
乙案:建坪1000坪,預算9000萬元,貸款5000萬元,建堂基金3000萬元開工。
兩案擇一進行,小會接納大多數長執的意見決定以甲案進行。

2. 依目前我們建堂基金有4500萬元,加上建堂期間盼望有3000萬元的奉獻看來,若以乙案進行,可說很輕鬆,若以甲案進行也很容易。

第三階段(2011年)
1. 為發揮土地最大效益,建坪提高至最大容積2527坪,因此,建堂計劃必須增加建坪、預算與貸款如下:
建堂由原本規劃的2000坪增加為2527坪
建堂預算由建築本體、含土木、水電、設計監造費用約1.5億元增加為約2億元,外加5000萬元內裝設備費用,全部費用以2.5億元為上限,但實際價錢以發包價為準。
建堂貸款上限由1億元增為1.2億元。
2. 此計劃案,我們目前有建堂基金4500萬元,建堂期間盼望有3000萬元奉獻,加上1.2億元貸款,總共就有1.95億元,其餘不足的部份,(我們希望能以預算2.5億元的8-9折發包),乃是「信心帶來的恩典額度」,也是給上帝作工的空間,從過去上帝恩手的帶領,我們應該可以信心來支取更大的恩典。

三、 定意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
(一) 建堂的性質
1. 成為好管家:以一億一千萬元的土地價值來賺取超過二億五千萬元的建築物,如同好管家以五千銀子再賺五千一樣。(馬太25:20-21)
2. 智慧的投資:雖然目前我們的建堂基金有欠缺,須要先向銀行貸款,但這是「生產型的投資」不是「消費型的借款」,如同以利沙要寡婦向人借「器皿」來產油,而不是「借油」來消費(列王紀下4:1-7),這樣的結果是將二十年後才能產生的效益提前在現在使用。
3. 祝福下一代:建堂是「造福子孫」,不是「債留子孫」,上一代的信仰前輩為我們建忠孝路堂區,我們這一代領受祝福也要承接使命,完成建成路堂區的建堂,留給下一代屬靈的資產。(歷代志上22:10-15)

(二) 建堂的價值
1. 激發感恩的心
2. 操練信心的功課
3. 學習十一奉獻領受祝福

(三) 建堂的原則
1. 以信心為根基(希伯來11:6「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2. 以禱告為建材(撒迦利亞4:6「他對我說: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3. 以聖潔為裝飾(哥林多前書3:16-17「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頭嗎?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

(四) 建堂的目的
1. 成為萬民禱告的殿
2. 成為上帝榮耀的殿

2012-11-18
用憐憫建造教會
台灣神學院牧育長/阮介民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馬太福音9:36~38、猶大書20~25節
前言:
    感謝上帝感動咱忠孝路教會的牧長與兄姐長期對於神學教育的關心,使我們每一位在台灣神學院服事的同工都感受到您們的祝福,今天是台灣神學院的奉獻主日,由我代表咱長老教會所屬的台灣神學院全體,帶來我們的感謝,願上帝紀念咱眾人所奉獻的一切。
    最近有份資料呈現目前台灣有43間教會聚會人數超過千人,其中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三間超過千人,北部就是雙連教會,中部是咱台中忠孝路教會,南部是屏東和平教會。咱與其他二間教會都是努力宣教與服事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回應主耶穌對祂門徒的呼召: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有我們許多人同心同工,所收的莊稼就越來越多。因著主耶穌憐憫與拯救世人之恩典,我們加入宣教行列,按主耶穌憐憫教會的心,我們以愛來建造當代教會,並回應上帝對此世代的心意做出貢獻。

本文:
一、建造基督的教會
1.憐憫
    當主耶穌看見許多人,他就憐憫他們;憐憫就是「動了柔腸」,意思就是對人的需要做出回應,對周圍的人回應他們的需要,盡你的能力幫助他們的欠缺。聖經記載耶穌動了慈心的相關經文如下: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馬太18:27】
◎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太20:34】
◎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馬可1:41】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加10:33】
◎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加15:20】
    從以上經文,我們知道耶穌祂的憐憫,提醒我們知道祂所看重的是什麼?耶穌祂的眼目重視哪些人事物?在這裡我們得到一個屬靈功課的學習:
    1).以憐憫「重視」他人,成為我們的祝福!
    2).以冷漠「輕視」他人,成為我們的無知!
    憐憫的反義字就是冷漠或冷淡,對人的需要無反應就是冷淡,無憐憫人的心。憐憫就是比同情心、同理心更實際的行動,藉著主耶穌對別人生命的感同身受,由裡到外,從行動到言語,充滿憐憫,因著祂的憐憫,上帝國被建立在人群之中,在人類歷史裡面。

2.打發
    原來希臘文的意境是把一個人急切的推出去,動態上就是把人抓起來丟出去,是一種迫切需要的狀態。主耶穌看見世人的困苦流離,祂盼望有更多人急切的去關心那些需要被收起來的莊稼。



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20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21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就是這身體當中的一部分(我們互稱為肢體)。猶大書的作者說: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這是教會內在本質的呈現。耶穌傳講上帝話語讓人認識真光知道生命處境,藉著聖靈感動的禱告使我們彼此連結。這是耶穌對我們有限的人的憐憫,使每位蒙救贖恩典的你我從困境進入恩典的確據,形塑我們成為基督的教會,因我們領受恩典後成為基督身體的部分。

   
三、我們是基督的見證
耶穌的門徒與我們一同成為時代的見證。我用兩個聖經故事來詮釋:新約福音書記載二個故事:第一個是耶穌與門徒在船上,耶穌在船尾睡著,船遇到風浪,門徒驚惶害怕叫醒耶穌,耶穌問他們信心在哪裡,耶穌斥責風浪,風浪就平息。第二個故事是耶穌與門徒在最後晚餐後前往客西馬尼園,耶穌在禱告,門徒在休息,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不能和我儆醒片時嗎?
這二個故事,門徒可見的是有形的風浪卻無視於無形的風浪。門徒中有幾位是專業的漁夫,在海浪中工作是家常便飯,何時對海浪會害怕呢?然而,他們的恐懼不只失去專業能力,連信仰也一併失去。對於。對於外在環境的險赫不在意,只圖存客西馬尼園短暫片刻的休息,失去禱告之取力量的恩賜。可見的不見,不可見的卻看重。信仰者,從「休息」到「安息」,從「清醒」到「儆醒」,是生命的操練。在船上的耶穌不只是休息,祂更是安息在上帝的恩典與創造中。海浪不值得擔憂花精神「清醒」面對它,因它屬神;邪惡的挑戰才需「儆醒」面對牠,因牠屬惡。
各位兄弟姐妹,我們需要學習操練:從「休息」到「安息」,從「清醒」到「儆醒」,成為我們對此時代的見證。

結論:
   台灣神學院這幾年來我們每位同工竭心盡力的服事,就像我們忠孝路教會的同工一樣,我認識好幾位我所敬重的前輩,你們總是Do your best.我們也do our best.我衷心懇求主幫助我們忠孝路教會全體滿有祂豐富的愛,讓人感受的不只是我們擁有能力。正如先知耶利米書29章11節: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我相信主耶穌盼望的是忠孝路教會與台灣神學院,一同來建造合神心意的教會,請為此繼續關心奉獻。

小組分享題目:
1.請分享個人曾參與或未來可投入哪些教會的服事?
2.從「休息」到「安息」,從「清醒」到「儆醒」,分享你目前身處何種狀態?
  請彼此代禱祝福。
3.神學教育目的是裝備未來的傳道人,服事將來的教會,請分享自己或小組可
  以如何關心台灣神學院。

2012-11-11
目的導向的人生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馬太6:31-33

引言:你目前生活中最在意、最關心的是什麼?
  你對現在的生活、工作滿意嗎?或者常感到壓力、沮喪、挫折、不滿?

一、 馬斯羅(Maslow)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你現在的需求是屬於那一個層次呢?這五層次的需要,在那裡可以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感的需要
3. 愛與被愛的需要
4. 受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實現的需要

二、 基督信仰賦予我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耶穌對我們的吩咐是什麼?
1. 實踐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可12:30-31)
2. 完成大使命:「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28:18-20)

三、 你個人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如何與上帝在你生命中的目的結合呢?
使徒行傳26:16-19「你起來站,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使徒行傳20:24「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


四、 如何將以「謀生賺錢養家」為目的導向的人生轉移成為以「追求上帝國」為目的導向的人生?
1. 耶穌說:「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6:31-33),你信得過這應許嗎?什麼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呢?耶穌教導我們禱告「願祢的國降臨」為何我們不敢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呢?
2. 當你先滿足上帝的心意,上帝滿足你的需要


福音滿足人的需要

馬斯羅(Maslow)將人類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艾偉傳(Joseph C. Aldrich)對於如何使用福音來滿足這五層次的人有詳細的論述:



人最基本的需要都是和生理有關,馬斯羅的需要層次都是由這基層往上移。食物、居所、衣著、溫暖等都是生理的需要。對一個飢餓的人來說,他最關心的是食物。雖然「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但假如他真是沒有東西吃的話,他就活不成了。甘地說過:「即使是神向飢餓的人說話,也只能談麵包」。麵包是飢餓者的「福音」,他很可能由此而得到生命的糧。
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後,就會想到安全感。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求安定平穩,不想受恐懼和憂慮所控制。對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福音的好消息就是可以在神裡面找到永遠的歸宿,永遠的安樂窩;在那裏他可以向浪子回頭一般,在懷裡得赦罪的平安。
但不是每個人都深深感到缺乏安全的,如果他基本上是個自信的人,他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更高一層的需要上;愛和有內涵的人際關係。罪使人和人的關係拉遠,我們都愛隱藏自己,但人的肉體和感情都需要有個家,使他可以得安歇被接納。福音對這類渴望真愛的人有什麼好消息呢?很多人都是由此進入神國的。
每個人都需要覺得自己是重要和有所價值的。我們渴望別人知道並肯定我們對生命有所貢獻。但有什麼比得上知道神看我如珠如寶,祂還知道我的名字,並看我獨特的?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充滿自信,他就會用所有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去發展自己的潛能。自我實現其實就是要發展自己能力和抱負的需要。但追求成就,永不能完全滿足一個人。對非基督徒來說,這是相當沮喪的事。他心裡那個只有神能夠滿足的空間,是功名利祿所不能填滿的。無數「成功」人士攀上高峰後,都有嚴重的失落感,他們需要有一些更值得投資自己生命的東西去滿足他們的空虛,他們需要知道這些投資是有永遠報酬的。                     (摘自王武聰牧師著「本土化談道」)

2012-11-04
無牆教會
傅世賢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弗二11-22                                                

教會對你而言是什麼呢?我三歲時媽媽就帶我到教會。小時候的我,覺得教堂就是一個發放禮物點心、教唱詩歌、說故事的地方;當時媽媽還沒信主,對我媽媽而言,教會是一個禮拜天免費托兒的地方。很多青少年可能看教會是一個交朋友、學才藝、打籃球、參加營會、免費課輔的地方。對某些人而言,教會可能是一個舉行婚禮、喪禮的地方。這些可能是普遍一般人對教會的看法。
弟兄姊妹之間常講,我們約在教會幾點見,我自己也常這樣說。但是,其實這樣對話讓我們以為教會就是建築物,但聖經中對教會的教導,遠遠超過這個。今天我們要透過以弗所書來看教會的本質、教會是什麼?

1. 一群與神隔絕的罪人被呼召(11-12節)
  首先,我們看到教會是一群與神隔絕的罪人被神呼召。注意這裡代名詞從「你們」到「我們」,初代教會信徒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外邦基督徒和猶太基督徒如何合成一群、成為神子民。「你們」指以弗所信徒中外邦的基督徒,「我們」指已經合成一群的猶太和外邦基督徒。11節一開始,列出外邦人原本的景況,他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約上是局外人,沒有指望沒有神;這就是外邦人悲慘的景況,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景況。保羅要我們「應當紀念」蒙恩以前的景況,因為唯有記住從前遠離神的悲慘,才能不忘記神的赦罪之恩多浩大!

2. 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和睦(13-18節)
    13-18節不斷出現「和睦、合而為一、和好、和平」,講到人與神、與人關係的復和,但更是反應出人若沒有基督,就是陷入在兩種基本關係的失喪之中—一是與神的疏離、另一是人與人彼此的疏離!「在以色列國民以外」2.12「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4.18,原文是隔開、排除、疏離的意思。
  在聖殿外,外邦人可到的院子與以色列人才可進的內院中間有石牆厚達一公尺半隔開來,上面寫著『聖所之地、異族止步、違者必死』,外邦人如違例逾牆、闖進內院,必被處死(參徒21:28-29)。這就是2.14「隔斷的牆」的意思,耶穌來之前,外邦人與神的選民深深隔絕,他們之間的冤仇如同這座高大厚實的牆壁一般,絕不相往來。然而,耶穌的十架把神與人之間的隔絕、把人和人之間的隔絕,這兩種冤仇都消滅了;此後,人可以與神和好、信徒之間也可以和好、合一,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和睦。耶穌的十架消弭了一切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不平等,帶來新的合一。2.15「造成一個新人」,2.16「使兩下歸為一體」,「新人」和「一體」就是基督徒群體,就是教會。

3. 根基在使徒和先知上、房角石為耶穌基督、聖靈來居住(19-22節)
 這個由外邦人和猶太人合成的群體,被描述為:神的國、神的家、神的殿。20-22節,保羅用建築術語來說明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如今一同構成主的殿,根基是「使徒先知」的教訓,指新約舊約的教導,教會的根基就是建立在新舊約聖經上。
 「房角石」是古建築重要部位、根基的一部份,提供基礎和方向。有房角石建築物才能堅固並確定位置和角度,房子怎樣靠房角石來聯繫和建立,教會的合一和增長也怎樣倚靠耶穌基督!同時這也是聖靈居住之所在,這就是神的居所。神與祂的百姓連結而不是與宗教的建築物連結,祂住在個人裡面、也在群體裡面。


    現在根據以弗所書2.11-22,我們可以說教會是一群原本與神隔絕的罪人,因耶穌基督的救贖,而與神和好、與人合一的新群體,她建造在聖經的根基,倚靠基督得聯絡,且有聖靈同在。我認為這就是「無牆教會」,這一群人與神之間不再有罪的阻礙、彼此之間不再有高牆;也唯有活出和好、合一見證的群體,才能向世人宣揚和平的福音。弟兄姊妹,你期待我們教會是「無牆教會」嗎?當我們「與神無牆」、「與人無牆」,與神和好、與人合一,才能帶出宣教的影響力—「與世界無牆」,容讓接納各式各樣的人進到我們當中聽福音,可以有富人有窮人、有白領有基層、有老人有小孩、各種不同政黨、不同恩賜、邊緣人…等。
 十架打破了所有信的人彼此之間的隔閡,換言之,教會的合一是建立在十架救恩的基礎上。很多時候,基督徒誤以為十架救恩只是關乎個人與神的關係,與他人無關,但以弗所書清楚的教導,十架救恩不僅是關乎個人、也是群體的,沒有人信主後可以單獨做基督徒,新約的教導和命令從來都是向群體而發,信仰的實踐必須落實在群體裡。
 我認為基督徒群體最大的挑戰就是「與人無牆」,即合一。因為人和人之間總是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教會若不得勝這個,就無法發揮影響力。「和好、合一、和睦、和平」是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教會若提供不出這個,就與世界的團體無異。那麼該如何與人合一?教會如何實踐十架已經成就的合一呢?
1. 紀念十架救恩—不忘自己是罪人
 在以弗所書第二章,保羅不斷提醒信徒不忘信主之前的景況,因為當我們紀念信主前的景況,才能更謙卑並感恩神救贖的浩大宏恩。馬丁路德宣稱「人同時是罪人和義人」,雖然耶穌已經赦免我們的罪,但我們在神面前仍然有一個終極的歉疚,知道自己在神面前的不潔,以致如先知遇見神時的立即反應--「禍哉,我滅亡了」,又如彼得的反應,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馬丁路德認為這是一種在神面前對自己的真切認識,發現自己與神之間有無法踰越的遼闊差距,這使我們時時懷著謙卑,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以致心甘情願順服神,放下自己與人合一。
2. 效法耶穌之道—捨己犧牲
 耶穌用十字架的犧牲捨己來打破神人之間、人和人之間隔斷的牆,這就是合一的秘訣—捨己犧牲。有時基督徒因為在小組中與人相處、或在教會服事與人同工時產生困難,因而怯步,從此不再踏入小組、或拒絕參與侍奉。但這是非常可惜的,魔鬼利用差異產生的摩擦使我們受傷、膽怯、放棄,埋藏恩賜不用。然而耶穌是我們的榜樣、聖靈是我們的幫助,我仍然鼓勵弟兄姊妹不要害怕加入小組,不要害怕進入事奉禾場,因為在小組生活和事奉、與人互動中,你才能進入學習合一相愛的過程,聖靈才能在你身上磨塑出基督的品格和生命。
3. 轉化差異讓教會成為多元豐富
 以弗所書進入第四章描繪出「合一而多元」的教會,意思是不讓差異成為合一的威脅,反而要歡迎差異來造就神教會的多元豐富。差異是合一的考驗,但是差異同時為教會帶來多元與豐富。如果我們教會的成員都是同一類型的人們,這樣確實比較一致、容易合一,但是就無法多元。如果我們想要教會多元豐富,那麼我們就要預備更大的包容、犧牲、合一的能耐。
 保羅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頭,身體各個肢體就是各個不同恩賜、相互差異的信徒,但是因著各肢體各具不同功用,因此能完成頭發出的命令。身體絕不可能只有一種肢體,全身都是眼,那麼聽、看、說、走路等功能如何發揮呢?沒有一個人擁有所有恩賜、不需要別人就可以單獨完成主的使命。在我們覺得難以和別人合一、相處困難時,可以試著欣賞對方,因為我正是需要對方來補我所沒有的,讓神的教會更多元。


 合一不是可有可無的,合一是教會的本質、救恩的本質,合一是基督徒群體蒙恩得救的見證。弗4.3「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神已經透過基督的十架成就合一,聖靈把合一賜給我們;而我們的責任是「竭力保守」。弟兄姊妹,我們是一群已經「與神無牆」的人了,讓我們也實踐「與人無牆」、「與世界無牆」,在我們教會即將邁入新堂建立的歷史時刻,讓我們再一次立志「決心」與人合一,成為「無牆的教會」,讓合一成為我們教會的記號,好讓神心意得滿足、得榮耀、並因此實踐主的大使命、發揮宣教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