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6
建立令人敬畏的教會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使徒行傳5:11,8:1,9:31
引言:
1.你在忠孝路教會看見什麼?有許多的缺點、不足、破口?還是充滿相愛、關懷、安慰、鼓勵?是否有改變成長的空間?
2.你是否為主大發熱心,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反而引來許多的質疑、批評、攻擊,而感到灰心、沮喪、挫折,甚至懷疑上帝在哪裡呢?(列王紀上十九章以利亞之例)
3.一般教會實際現實的狀況如何?教會是怎樣在艱難的環境中逆轉勝?
4.初代教會令人羨慕,但你知道在成長過程經歷哪些慘痛經歷嗎?我們從使徒行傳前三次出現的「教會」,來看教會是怎樣成為令人敬畏與驚奇的教會。

一、從令人懼怕到倍受敬畏的教會
使徒行傳5:1-5「有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同他的妻子撒非喇賣了田產,把價銀私自留下幾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餘的幾分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彼得說:「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叫你欺哄聖靈,把田地的價銀私自留下幾分呢?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價銀不是你作主嗎?你怎麼心裏起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亞拿尼亞聽見這話,就仆倒,斷了氣;聽見的人都甚懼怕。」
使徒行傳5:11-14「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他們都同心合意的在所羅門的廊下。其餘的人沒有一個敢貼近他們百姓卻尊重他們。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
1.上帝鑒察人心:巴拿巴 VS 亞拿尼亞、撒非喇夫婦
加拉太書6:7「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2.上帝不許說謊的靈在教會發酵
加拉太書5:9-10「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我在主裏很信你們必不懷別樣的心;但攪擾你們的,無論是誰,必擔當他的罪名。」
(1)上帝不願剛建立的初代教會受到污染。
(2)在台菲漁民事件衝突中,一篇不實拒賣菲勞便當的「便當文」,在網路流傳帶給台灣的殺傷力。
(3)如何處理不實或未經證實的傳言?
a.邀請傳話者一起在上帝面前為所聽到的「傳言」憂心禱告。
b.邀請傳話者一起向當事人求證事實真相,堵住破口,免得在罪上有份。

3.上帝愛的管教使人對教會產生敬畏的心
二、從遭受逼迫到令人驚喜的教會
使徒行傳8:1-8「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
1.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的教會全面性的遭受逼迫
2.教會在逼迫中門徒沒有膽怯退縮,反而將福音傳到撒瑪利亞
3.福音所到之處就大有歡喜
三、從受盡傷害到使人平安的教會
使徒行傳9:1-6「掃羅仍然向主的門徒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去見大祭司,求文書給大馬士革的各會堂,若是找信奉這道的人,無論男女,都准他捆綁帶到耶路撒冷。掃羅行路,將到大馬士革,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他;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使徒行傳9:26-31「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並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弟兄們知道了就送他下凱撒利亞,打發他往大數去。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1.掃羅瘋狂的殘殺基督徒,卻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耶穌
2.上帝安排亞拿尼亞醫治掃羅,巴拿巴接納栽培掃羅
3.信徒敬畏主,蒙聖靈安慰,教會都得平安
結論:教會要得永遠的榮耀
以弗所書3:20-21「上帝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2013-05-19
讓教會成為教會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使徒行傳2:41-47

引言:
廿一世紀是讓人充滿疲憊、無力又無奈的時代,而且每天都會有意外發生,新的恐懼臨到。二千年前,聖經裡也有一群人,面對同樣的情境,他們所處的環境動盪不安、戰亂不斷;政治上的欺壓、經濟上的剝削、宗教上的虛偽、社會的不公義,讓人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個時候,耶穌出現,一個一個把他們從社會各階層召聚起來,成為新的群體,儘管他們也有軟弱、跌倒、失敗,甚至驚慌四散。然而他們卻在恐懼害怕、紛紛擾擾中逐漸開花結果,並且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翻轉羅馬帝國,改變人類的歷史,這個群體就是教會。
面對紛亂的世代,上帝把教會賜給人類,讓基督成為教會的頭,並應許將聖靈不斷澆灌在祂百姓身上,使教會繼續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國家社會一波又一波的危機、混亂、衝突時,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乃是重尋兩千年前耶穌基督所設立的教會,挖掘教會所蘊藏的力量,讓教會成為教會。如何讓今日的教會恢復初代教會的面貌呢?

一、傳統信仰的轉化(傳統教會的轉型)
1.與復活耶穌相遇-門徒生命改變
2.歷經聖靈的充滿-初代教會誕生

二、初代教會的典範
1.學習的教會-專注於使徒的教導
使徒行傳2:41-42「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五旬節聖靈充滿後教會誕生,教會成立後,門徒不是陶醉在靈恩的神祕經驗,反而是開始了裝備造就的訓練學校,門徒成了教師,按「真理的聖靈」教導信徒明白「聖靈的真理」,而信徒也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遵守使徒的教訓」。
2.關懷的教會
使徒行傳2:44-45「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初代教會信徒「變賣田地,凡物共用」並非馬克斯主義強迫式的共產制度,而是出於自願,甘心樂意的互助行為,當然也不是人人都變賣田地,否則怎麼還有人在「家中」擘餅呢?顯然這經文不是在倡導「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而是強調在基督徒團契生活裡慷慨給予,彼此關懷的特質。
※比喻:天堂和地獄的差別,一個彼此幫助,一個各自為政。
3.敬拜的教會
使徒行傳2:46-47「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初代教會敬拜的地點有在「聖殿」,但顯然更多的時間是在「家中」,因「天天」要召聚這麼多信徒在當時的「聖殿」明顯有困難,而以小組方式分散在「家庭」聚會則是容易可行。兩種不同場所的敬拜方式必然也不同,然而不管任何形式的聚會,「心靈誠實」、「歡喜讚美」、「彼此關懷」、「互相代禱」、「聆聽主話」都是敬拜者不可缺少內涵。
4.傳福音的教會
使徒行傳2:47「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因著初代教會信徒有見證的生活,「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段話闡釋了傳福音三個很重要的真理:
a.使人得救是主耶穌的工作,只有耶穌藉著聖靈的大能才能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
b.主耶穌是將「得救的人加給他們」,「他們」是指當時的教會,顯然得救的人不能成為屬靈的孤兒,而是要進入教會的群體裡接受栽培牧養,得到救恩和成為教會的一員是緊緊相連的。
c.傳福音使人得救乃是「天天」的事,它不是偶而的活動,反而是「隨時隨地」「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做的事,當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和負擔時,上帝自然把得救的人帶到我們身邊來。

三、持續改革中的教會
羅馬書12:1-2「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委身於教會的群體-融入基督的身體
2.委身於教會的使命-尋求上帝的心意
3.委身於教會的更新-心意更新而變化

結論:按著上帝的心意,教會有無限成長的空間。

2013-05-12
家,愛的窩
傅世賢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路得記一1-22                                            

五月份常被視為家庭月,在這個月裡讓我們省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如何。求學時,我讀過不少家庭的相關書籍,像是「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會傷人」…,這些書名聽起來令人不太舒服,因為家應該是一個人的避風港,怎麼會成為「熱鍋」?怎麼會「傷人」呢?而且家庭的傷害有時還不只在精神上,近來許多駭人聽聞的殺人案,愈來愈多是發生在家人之間的,夫妻拿刀互砍的、兄妹相殺的,前幾天有一則是成年的兒子向老母親要錢,媽媽籌不出錢來便去自殺。

神原本的設計和心意是要透過家來祝福我們,但撒旦卻藉著罪破壞親密關係,在週三的張思聰牧師生命更新課程裡也講到「父母的教養」,提到在母親懷孕時如果有憂傷拒絕的情緒就讓受孕的胎兒受到傷害,有時父母抓弄幼兒的一句話「你是垃圾桶撿來的」,也會在人心深植被遺棄的創傷。

在聖經中記載一個家,它刻畫非常細緻的人際互動、充滿溫情和綿密的人情味,今天我們要從路得記來學習家庭運作的屬靈功課。

其實這個溫馨的故事是從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況開始的。背景在士師時期,那是一個混亂敗壞、動盪不安的時期。那時猶大地遇到飢荒,有一個人叫以利米勒,帶著家人--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離開猶大地,去到摩押—外邦的地去,原本這個家為了躲避飢荒、為了保命才去到摩押,沒想到才到摩押地不多久,一家的主人--以利米勒就死了。剩下拿俄米和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娶摩押女子為妻成立家室;但哪知十年後兩個兒子也死了,這個家剩下三個寡婦,一個婆婆和兩個媳婦,她們的處境真是淒涼—不僅有失去親人的悲傷、物質上陷入困境、還可能要忍受人的指指點點—是不是這三個女人把丈夫剋死呀?
 拿俄米的愛、見證與捨己
我們看到這個家搬到摩押地、想要躲過大環境飢荒的苦難,但卻躲不過親人死亡的苦難,這是人生的無奈,所以拿俄米後來自己說,你們不要叫我拿俄米—甜,要叫我瑪拉—苦,那一定是刻苦銘心的苦。

接下來在1.6說,拿俄米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他「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於是他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這時拿俄米勸兩個媳婦離開自己回摩押—她們自己的家鄉去(1.8-9),她這樣做實在是為了兩個兒媳婦的幸福著想,拿俄米知道她的家鄉的人們很難有人願意娶外邦女子,這樣會誤了她們的青春。當時中東地區的習俗,就是一個男人娶妻若死了沒有兒子、兄弟要娶這個死人的妻子、好為他生子留後(參1.11-12);若沒有親兄弟,最近的親屬要盡義務娶死人的妻。因此拿俄米若孤身一人回家鄉,也會面對壓力,因為再沒有兒婦來為她的兩個兒子留後;不但如此,可以想像,拿俄米已經有年紀了,若兩個年輕媳婦離開她,她孤身一人過活是多麼淒楚啊,可能連三餐都有問題。但即使面對這麼多茫茫不可知的未來,拿俄米竟不為自己想,反而為兩個兒婦的幸福著想,勸她們回老家去。

兩個媳婦「放聲而哭…」,相信她們一定感受到婆婆的愛,在婆婆的勸說下,其中一個兒媳婦俄珥巴便離開了,但路得「捨不得拿俄米」1.14。很令人驚訝的,她們婆媳感情多好啊!拿俄米這個婆婆怎能如此深得媳婦的心呢?而且她們曾經一起生活了十年,關係卻還能如此濃密,可以合理的推測,拿俄米和兩個媳婦生活十年,拿俄米一定有很好的生活見證,兩個摩押女子從婆婆身上認識到以色列的神,以致最終路得情願拋棄她原本的神、全心渴慕要來跟隨婆婆的神、願意侍奉婆婆。
拿俄米對家人、對媳婦的愛、美好的生活見證,並在關鍵時刻仍然為媳婦著想的捨己行動,實在是我們愛家人的榜樣。
 路得的信心、順服與捨己
媳婦俄珥巴雖然捨不得離開,但在婆婆的強力說服之下也就離開了,此時,路得如果也離開,實在是合理不過的事,但是1.16她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接下來1.16-17,路得的誓言簡直像婚姻的誓言一般忠貞堅決!

路得若回到她的家鄉,她可以獲得自由、也容易重新開始新的婚姻(沒有婆婆當拖油瓶),然而她卻選擇付代價跟隨婆婆。首先是她放棄自由,放棄熟悉的家鄉和生活方式、要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然後要服事婆婆—這意味要放棄舒適、放棄自我,而且此時的拿俄米可說是滿懷愁苦,但路得卻定意跟隨她,願意天天陪伴她、服事她,這是很不容易的。

古代的長途旅行中很可能遇到強盜土匪、野獸攻擊等,路得很可能捨不得讓婆婆一個人獨自踏上旅途。而去到婆婆家鄉以後,路得還可能被排斥是個外邦人…。然而這些擺在前面的不確定未來、可能的種種困難、需要付的代價都沒有攔阻路得跟隨婆婆的決心!這是何以路得被稱許為信心之人。

我們看到外在大環境充滿風浪,但這幾個小人物之間的對話卻充滿愛和溫情,呈現出婆婆為媳婦著想,媳婦為婆婆著想的安詳畫面。因著她們委身、彼此分擔痛苦、互相陪伴,這為路得記在後來的劇情發展中埋下了翻轉的契機。

第二章當路得來到伯利恆—婆婆的家鄉,立即用行動—出去拾取麥穗,來表明她先前的決心,這是順服。路得絲毫沒有推託說因為我人生地不熟,所以婆婆妳去好了,她情願讓婆婆留在家休息,自己出去為食物想辦法,這是捨己。而且後來那一天路得因為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得蒙波阿斯特別的眷顧,以致路得可以說是大豐收地回到婆婆那裡,還把她自己白天所吃刻意留下的便當帶給婆婆吃(2.14,18)。在路得記一整卷書裡看到路得對婆婆的敬愛和順服,3.1-5當拿俄米為路得出主意要暗示波阿斯娶路得時,路得回答「凡妳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路得雖然是外邦女子,但卻展現出信心、順服、捨己的生命特質,雖然她的選擇潛藏未知的困難,但因而使她名留千古,甚至成為大衛的曾祖母、耶穌基督的先祖。

 波阿斯的慷慨正直與捨己
以色列律法裡有規定,田間收割時掉在地上的麥穗不可以再撿拾,要留給窮苦無依的人去拾取,這是律法裡恩惠的規定,為要幫助困苦窮乏人。當摩押女子路得來到波阿斯的田,拾取麥穗時,波阿斯沒有厭煩不悅,甚至寬宏地接納她。首先他邀請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裡拾取麥穗,因為很可能路得到別的田拾取麥穗會被嫌棄、被欺負、被取笑之類的,但是波阿斯保證在他的田裡,路得不會被欺負。而且如果路得妳工作累了,不用自己從早背著水才有得喝,妳可以喝我僕人打來的水;我們看見波阿斯非常禮遇路得,已經做到超過律法的規定。此外在1.11波阿斯還肯定、讚賞路得信心的選擇,並為路得祝福。這些讚賞和祝福對一個孤苦無依的外邦女子路得而言,豈不是極大的鼓勵和接納?(見2.13)

當那一夜路得睡臥在波阿斯的腳下,波阿斯得知路得以身相許的心意時,並沒有藉機佔便宜欺負她,卻仍冷靜地按律法而行,將優先權留給那位比他更近的親屬(3.6-13),直到那人拒絕後,他才迎娶路得,可見得波阿斯是個正直、遵行神話語的人。波阿斯沒有嫌棄路得是個靠賙濟的窮女子、沒有猶豫她是個摩押女子、沒有擔心娶她同時還要養她婆婆,也沒有計算和路得結婚後生子是為死者以利米勒留名,所贖的地也是屬於死者名下,這是否讓自己虧損?
這個故事,從波阿斯容許路得在自己田間拾取麥穗、為她妥善安排安全的環境,到為拿俄米贖地、娶路得為妻,同樣展現出捨己的特質。事實上,波阿斯正是預表耶穌基督,其實我們就是路得,主耶穌是波阿斯,默想路得記你會發現波阿斯對路得所說所做,正是神要對你我所說所做的,是那麼親愛、恩慈、慷慨大方、設想周到、充滿愛情、並且是智慧的真理之愛、犧牲之愛。
 神的眷顧與掌權
路得記這卷書除了充滿溫情之外,還有一獨特的地方是,它的劇情是由許多「恰巧」和「正好」串接而成的,婆媳兩人回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1.22),路得去田間拾取麥穗「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2.3),而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2.4),波阿斯在城門口「恰巧」遇到那個至近的親屬。雖然耶和華神好像沒有正式出現的角色,但是祂的眷顧卻一直都在,也一直在掌權。

這個苦難的家轉化的關鍵就是:人的捨己與神的掌權。因著拿俄米和路得彼此捨己,她們用愛支持對方來面對大環境的艱難;並在神的引導和掌權之下遇見願意捨己的波阿斯,因而成就一個敬虔溫情喜笑的家庭。在故事的末尾,這個曾經困苦的家成為神眷顧人的見證,神恢復拿俄米名字的原意—甜、歡樂,醫好她心靈的創傷。而路得記更是以大衛的家譜為結束,讓我們看見大衛乃出自一個敬虔的家,這個小家庭在士師時代成為預備君王血脈的器皿,最終為耶穌基督的出生、世人的救恩做預備。

弟兄姊妹,願神使用路得記來啟示我們家庭人際互動的屬靈法則,願神透過你我的捨己,讓我們的家也經歷恢復,成為溫情敬虔充滿愛的家,並在這彎曲背謬的世代成為神榮耀的見證!

2013-05-05
我錯了嗎?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路加福音15:11-32
引言:
1.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浪子呢?故事的結局那一個兒子得救?
2.耶穌說這故事時的聽眾是誰?主要是針對大兒子型的人,還是小兒子型的人?
3.生命的更新乃是首先求聖靈光照,讓我們看見自己內在生命的光景,以及內心不為人知的心態。
4.路加福音15章比喻中的兩個兒子,分別代表兩種人生觀,但兩者卻都迷失了,求聖靈光照我們是否也在這兩種迷失中。

一、兩種聽眾
1.任性放蕩的人:被社會認定為罪人的人
2.敬虔的宗教人士:文士和法利賽人

二、兩種人生觀
1.小兒子:尋找自我 追求自主
這類型的人為尋找自我的肯定,追求自己的理想,不願受傳統拘束,厭惡道德規範,抗拒威權,他一心追求獨立自主,他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2.大兒子:循規蹈矩 遵守規範
這類型的人奉公守法,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努力持守宗教的誡命律例,對家中長輩的話很順服,是典型的乖乖牌。

三、兩個迷失的兒子
1.小兒子:自行其是(我行我素) 離家出走
小兒子在父親健在時,提出分家產,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等於是詛咒父親快死,而且他分得家產後,離家出走、遠走高飛,過著任性放蕩的生活,直到耗盡所有財產。
2.大兒子:自以為是(自稱為義) 拒絕回家
當任性放蕩的「壞」兒子醒悟過來回家時,這位循規蹈矩的「好」兒子卻自以為是、拒絕回家。大兒子拒絕回家的理由是:「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顯然,平時大兒子與父親之間就有很大的距離與阻隔。這隔閡不是因他有什麼大逆不道的罪行,反而是因他優良品德造成內心的驕傲所帶來的,也因著他自以為是,自稱為義的心態,使他無法快樂的享受父親的筵席。

四、兩種都是背逆的行為
1.小兒子:態度惡劣 公然叛逆
小兒子公然爭取他「應得的家產」,這在當時不只是違背當時社會風俗習慣,顛覆道德規範,簡直是拿一把刀剃透父親的心。路加福音15:12「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在這裡的「產業」,耶穌是用希臘文的「生命」(bios)來表達,因此,小兒子的要求等於是在撕裂父親的生命。
2.大兒子:外表斯文 內心叛逆
為什麼小兒子回家,大兒子那麼生氣憤怒呢?他認為弟弟回家,父親恢復弟弟「兒子」的名份,已損害到他「應得的產業」。當弟弟拿走他的份後,剩下來的全是他的,只有他有權利來支配,為什麼父親沒有經過他的允許,也沒有跟他商量一下,就為弟弟宰殺牛犢宴客呢?更何況「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令」,你從來沒有照我的意思來滿足我的需要。
*無論是大兒子、小兒子與父親的關係都是建立在財產上面,兩者看重的都是父親的產業,而不是父親,並且要求對父親產業的支配權,強烈表達要自己當家作主,甚至要父親照他們的意思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基督信仰,這都是背逆的行為,在這裡我們看見違背上帝誡命或是遵守上帝誡命的,都有可能是背逆遠離上帝的人。

五、兩個都錯了,但兩個都被愛
在這比喻中,耶穌為我們重新定義什麼是罪,罪不只是違反上帝誡命律例,破壞道德規範,而是指將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要自己作主,甚至自己當起審判官。
小兒子的錯顯而易見,讓人覺得可惡。然而大兒子的錯不容易發現,但卻更可怕。大兒子的心態認為認真努力服事上帝,為上帝做許多事,上帝理當要好好報答他,給他一個滿意、美滿的人生,否則就是上帝欠了他;並且威脅上帝,沒有照他的意思滿足他,他就要離棄上帝。大兒子看見弟弟的行為,義憤填膺,視他為家門不幸、社會敗類;小兒子近距離的接觸大哥,更是無法接受大哥滿口仁義道德,卻假冒偽善。然而,耶穌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耶穌的福音既不是維護傳統道德,也不是反傳統道德;既不是古板的保守主義,也不是時髦的自由主義。從耶穌基督福音的觀點來看,兩者都不對,但兩者都被愛、被接納,並且都被呼招來承認事實,並且要作改變。在這比喻中,我們看見父親遠遠看見小兒子回家,就跑去給予愛的擁抱;大兒子生氣不肯進家門,父親同樣出去好言相勸。

六、兩個不同的結局
耶穌在這故事中所講的兩個兒子並沒有相同的結局,小兒子任性放蕩,但他卻選擇回家,恢復與父親的關係。大兒子儘管安分守己、認真服事,但卻與父親有很深的疏離,拒絕回家。耶穌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18:14),從福音的觀點,承認「我錯了」、「我需要幫助」的人,會逐漸靠近上帝,而自覺「我很好」、「我沒問題」的人,反而會逐漸遠離上帝,何等值得我們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