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2
家,愛的窩
傅世賢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路得記一1-22                                            

五月份常被視為家庭月,在這個月裡讓我們省視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如何。求學時,我讀過不少家庭的相關書籍,像是「熱鍋上的家庭」、「家庭會傷人」…,這些書名聽起來令人不太舒服,因為家應該是一個人的避風港,怎麼會成為「熱鍋」?怎麼會「傷人」呢?而且家庭的傷害有時還不只在精神上,近來許多駭人聽聞的殺人案,愈來愈多是發生在家人之間的,夫妻拿刀互砍的、兄妹相殺的,前幾天有一則是成年的兒子向老母親要錢,媽媽籌不出錢來便去自殺。

神原本的設計和心意是要透過家來祝福我們,但撒旦卻藉著罪破壞親密關係,在週三的張思聰牧師生命更新課程裡也講到「父母的教養」,提到在母親懷孕時如果有憂傷拒絕的情緒就讓受孕的胎兒受到傷害,有時父母抓弄幼兒的一句話「你是垃圾桶撿來的」,也會在人心深植被遺棄的創傷。

在聖經中記載一個家,它刻畫非常細緻的人際互動、充滿溫情和綿密的人情味,今天我們要從路得記來學習家庭運作的屬靈功課。

其實這個溫馨的故事是從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況開始的。背景在士師時期,那是一個混亂敗壞、動盪不安的時期。那時猶大地遇到飢荒,有一個人叫以利米勒,帶著家人--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離開猶大地,去到摩押—外邦的地去,原本這個家為了躲避飢荒、為了保命才去到摩押,沒想到才到摩押地不多久,一家的主人--以利米勒就死了。剩下拿俄米和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娶摩押女子為妻成立家室;但哪知十年後兩個兒子也死了,這個家剩下三個寡婦,一個婆婆和兩個媳婦,她們的處境真是淒涼—不僅有失去親人的悲傷、物質上陷入困境、還可能要忍受人的指指點點—是不是這三個女人把丈夫剋死呀?
 拿俄米的愛、見證與捨己
我們看到這個家搬到摩押地、想要躲過大環境飢荒的苦難,但卻躲不過親人死亡的苦難,這是人生的無奈,所以拿俄米後來自己說,你們不要叫我拿俄米—甜,要叫我瑪拉—苦,那一定是刻苦銘心的苦。

接下來在1.6說,拿俄米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他「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於是他和兩個兒婦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這時拿俄米勸兩個媳婦離開自己回摩押—她們自己的家鄉去(1.8-9),她這樣做實在是為了兩個兒媳婦的幸福著想,拿俄米知道她的家鄉的人們很難有人願意娶外邦女子,這樣會誤了她們的青春。當時中東地區的習俗,就是一個男人娶妻若死了沒有兒子、兄弟要娶這個死人的妻子、好為他生子留後(參1.11-12);若沒有親兄弟,最近的親屬要盡義務娶死人的妻。因此拿俄米若孤身一人回家鄉,也會面對壓力,因為再沒有兒婦來為她的兩個兒子留後;不但如此,可以想像,拿俄米已經有年紀了,若兩個年輕媳婦離開她,她孤身一人過活是多麼淒楚啊,可能連三餐都有問題。但即使面對這麼多茫茫不可知的未來,拿俄米竟不為自己想,反而為兩個兒婦的幸福著想,勸她們回老家去。

兩個媳婦「放聲而哭…」,相信她們一定感受到婆婆的愛,在婆婆的勸說下,其中一個兒媳婦俄珥巴便離開了,但路得「捨不得拿俄米」1.14。很令人驚訝的,她們婆媳感情多好啊!拿俄米這個婆婆怎能如此深得媳婦的心呢?而且她們曾經一起生活了十年,關係卻還能如此濃密,可以合理的推測,拿俄米和兩個媳婦生活十年,拿俄米一定有很好的生活見證,兩個摩押女子從婆婆身上認識到以色列的神,以致最終路得情願拋棄她原本的神、全心渴慕要來跟隨婆婆的神、願意侍奉婆婆。
拿俄米對家人、對媳婦的愛、美好的生活見證,並在關鍵時刻仍然為媳婦著想的捨己行動,實在是我們愛家人的榜樣。
 路得的信心、順服與捨己
媳婦俄珥巴雖然捨不得離開,但在婆婆的強力說服之下也就離開了,此時,路得如果也離開,實在是合理不過的事,但是1.16她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接下來1.16-17,路得的誓言簡直像婚姻的誓言一般忠貞堅決!

路得若回到她的家鄉,她可以獲得自由、也容易重新開始新的婚姻(沒有婆婆當拖油瓶),然而她卻選擇付代價跟隨婆婆。首先是她放棄自由,放棄熟悉的家鄉和生活方式、要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然後要服事婆婆—這意味要放棄舒適、放棄自我,而且此時的拿俄米可說是滿懷愁苦,但路得卻定意跟隨她,願意天天陪伴她、服事她,這是很不容易的。

古代的長途旅行中很可能遇到強盜土匪、野獸攻擊等,路得很可能捨不得讓婆婆一個人獨自踏上旅途。而去到婆婆家鄉以後,路得還可能被排斥是個外邦人…。然而這些擺在前面的不確定未來、可能的種種困難、需要付的代價都沒有攔阻路得跟隨婆婆的決心!這是何以路得被稱許為信心之人。

我們看到外在大環境充滿風浪,但這幾個小人物之間的對話卻充滿愛和溫情,呈現出婆婆為媳婦著想,媳婦為婆婆著想的安詳畫面。因著她們委身、彼此分擔痛苦、互相陪伴,這為路得記在後來的劇情發展中埋下了翻轉的契機。

第二章當路得來到伯利恆—婆婆的家鄉,立即用行動—出去拾取麥穗,來表明她先前的決心,這是順服。路得絲毫沒有推託說因為我人生地不熟,所以婆婆妳去好了,她情願讓婆婆留在家休息,自己出去為食物想辦法,這是捨己。而且後來那一天路得因為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得蒙波阿斯特別的眷顧,以致路得可以說是大豐收地回到婆婆那裡,還把她自己白天所吃刻意留下的便當帶給婆婆吃(2.14,18)。在路得記一整卷書裡看到路得對婆婆的敬愛和順服,3.1-5當拿俄米為路得出主意要暗示波阿斯娶路得時,路得回答「凡妳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路得雖然是外邦女子,但卻展現出信心、順服、捨己的生命特質,雖然她的選擇潛藏未知的困難,但因而使她名留千古,甚至成為大衛的曾祖母、耶穌基督的先祖。

 波阿斯的慷慨正直與捨己
以色列律法裡有規定,田間收割時掉在地上的麥穗不可以再撿拾,要留給窮苦無依的人去拾取,這是律法裡恩惠的規定,為要幫助困苦窮乏人。當摩押女子路得來到波阿斯的田,拾取麥穗時,波阿斯沒有厭煩不悅,甚至寬宏地接納她。首先他邀請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裡拾取麥穗,因為很可能路得到別的田拾取麥穗會被嫌棄、被欺負、被取笑之類的,但是波阿斯保證在他的田裡,路得不會被欺負。而且如果路得妳工作累了,不用自己從早背著水才有得喝,妳可以喝我僕人打來的水;我們看見波阿斯非常禮遇路得,已經做到超過律法的規定。此外在1.11波阿斯還肯定、讚賞路得信心的選擇,並為路得祝福。這些讚賞和祝福對一個孤苦無依的外邦女子路得而言,豈不是極大的鼓勵和接納?(見2.13)

當那一夜路得睡臥在波阿斯的腳下,波阿斯得知路得以身相許的心意時,並沒有藉機佔便宜欺負她,卻仍冷靜地按律法而行,將優先權留給那位比他更近的親屬(3.6-13),直到那人拒絕後,他才迎娶路得,可見得波阿斯是個正直、遵行神話語的人。波阿斯沒有嫌棄路得是個靠賙濟的窮女子、沒有猶豫她是個摩押女子、沒有擔心娶她同時還要養她婆婆,也沒有計算和路得結婚後生子是為死者以利米勒留名,所贖的地也是屬於死者名下,這是否讓自己虧損?
這個故事,從波阿斯容許路得在自己田間拾取麥穗、為她妥善安排安全的環境,到為拿俄米贖地、娶路得為妻,同樣展現出捨己的特質。事實上,波阿斯正是預表耶穌基督,其實我們就是路得,主耶穌是波阿斯,默想路得記你會發現波阿斯對路得所說所做,正是神要對你我所說所做的,是那麼親愛、恩慈、慷慨大方、設想周到、充滿愛情、並且是智慧的真理之愛、犧牲之愛。
 神的眷顧與掌權
路得記這卷書除了充滿溫情之外,還有一獨特的地方是,它的劇情是由許多「恰巧」和「正好」串接而成的,婆媳兩人回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1.22),路得去田間拾取麥穗「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2.3),而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2.4),波阿斯在城門口「恰巧」遇到那個至近的親屬。雖然耶和華神好像沒有正式出現的角色,但是祂的眷顧卻一直都在,也一直在掌權。

這個苦難的家轉化的關鍵就是:人的捨己與神的掌權。因著拿俄米和路得彼此捨己,她們用愛支持對方來面對大環境的艱難;並在神的引導和掌權之下遇見願意捨己的波阿斯,因而成就一個敬虔溫情喜笑的家庭。在故事的末尾,這個曾經困苦的家成為神眷顧人的見證,神恢復拿俄米名字的原意—甜、歡樂,醫好她心靈的創傷。而路得記更是以大衛的家譜為結束,讓我們看見大衛乃出自一個敬虔的家,這個小家庭在士師時代成為預備君王血脈的器皿,最終為耶穌基督的出生、世人的救恩做預備。

弟兄姊妹,願神使用路得記來啟示我們家庭人際互動的屬靈法則,願神透過你我的捨己,讓我們的家也經歷恢復,成為溫情敬虔充滿愛的家,並在這彎曲背謬的世代成為神榮耀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