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9
讓教會成為教會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使徒行傳2:41-47

引言:
廿一世紀是讓人充滿疲憊、無力又無奈的時代,而且每天都會有意外發生,新的恐懼臨到。二千年前,聖經裡也有一群人,面對同樣的情境,他們所處的環境動盪不安、戰亂不斷;政治上的欺壓、經濟上的剝削、宗教上的虛偽、社會的不公義,讓人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個時候,耶穌出現,一個一個把他們從社會各階層召聚起來,成為新的群體,儘管他們也有軟弱、跌倒、失敗,甚至驚慌四散。然而他們卻在恐懼害怕、紛紛擾擾中逐漸開花結果,並且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翻轉羅馬帝國,改變人類的歷史,這個群體就是教會。
面對紛亂的世代,上帝把教會賜給人類,讓基督成為教會的頭,並應許將聖靈不斷澆灌在祂百姓身上,使教會繼續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我們置身於國家社會一波又一波的危機、混亂、衝突時,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乃是重尋兩千年前耶穌基督所設立的教會,挖掘教會所蘊藏的力量,讓教會成為教會。如何讓今日的教會恢復初代教會的面貌呢?

一、傳統信仰的轉化(傳統教會的轉型)
1.與復活耶穌相遇-門徒生命改變
2.歷經聖靈的充滿-初代教會誕生

二、初代教會的典範
1.學習的教會-專注於使徒的教導
使徒行傳2:41-42「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五旬節聖靈充滿後教會誕生,教會成立後,門徒不是陶醉在靈恩的神祕經驗,反而是開始了裝備造就的訓練學校,門徒成了教師,按「真理的聖靈」教導信徒明白「聖靈的真理」,而信徒也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遵守使徒的教訓」。
2.關懷的教會
使徒行傳2:44-45「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初代教會信徒「變賣田地,凡物共用」並非馬克斯主義強迫式的共產制度,而是出於自願,甘心樂意的互助行為,當然也不是人人都變賣田地,否則怎麼還有人在「家中」擘餅呢?顯然這經文不是在倡導「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而是強調在基督徒團契生活裡慷慨給予,彼此關懷的特質。
※比喻:天堂和地獄的差別,一個彼此幫助,一個各自為政。
3.敬拜的教會
使徒行傳2:46-47「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初代教會敬拜的地點有在「聖殿」,但顯然更多的時間是在「家中」,因「天天」要召聚這麼多信徒在當時的「聖殿」明顯有困難,而以小組方式分散在「家庭」聚會則是容易可行。兩種不同場所的敬拜方式必然也不同,然而不管任何形式的聚會,「心靈誠實」、「歡喜讚美」、「彼此關懷」、「互相代禱」、「聆聽主話」都是敬拜者不可缺少內涵。
4.傳福音的教會
使徒行傳2:47「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因著初代教會信徒有見證的生活,「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段話闡釋了傳福音三個很重要的真理:
a.使人得救是主耶穌的工作,只有耶穌藉著聖靈的大能才能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
b.主耶穌是將「得救的人加給他們」,「他們」是指當時的教會,顯然得救的人不能成為屬靈的孤兒,而是要進入教會的群體裡接受栽培牧養,得到救恩和成為教會的一員是緊緊相連的。
c.傳福音使人得救乃是「天天」的事,它不是偶而的活動,反而是「隨時隨地」「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做的事,當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和負擔時,上帝自然把得救的人帶到我們身邊來。

三、持續改革中的教會
羅馬書12:1-2「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1.委身於教會的群體-融入基督的身體
2.委身於教會的使命-尋求上帝的心意
3.委身於教會的更新-心意更新而變化

結論:按著上帝的心意,教會有無限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