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3
行此以憶我 - 〜從聖餐提昇祭祖之意義〜 王武聰牧師

早台禮拜DVD及CD,請洽本教會行政辦公室。

經文:出埃及記12:8-14、
哥林多前書11:23-26 王武聰牧師
華人是全世界最會吃、最講究吃,並且賦予「吃」最多意義的民族,舉凡婚喪喜慶、道歉和解、生離死別均以「吃」來解決,最後亦以「祭物」請過世的祖先來「吃」,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思念與祭拜。
我在休士頓牧會時,曾有一美國人有一次在墓地向過世親人獻花致敬,剛好旁邊有一台灣人在墓前擺了一大桌山珍海味的食物在祭拜亡人,這個美國人非常想不通又好奇,於是向這台灣人說:「你的祖先真的會起來吃嗎?」這台灣人非常生氣,但也反應很快地說:「如果你的祖先會起來聞你獻的香花,我的祖先就會起來吃。」美國人當然不認為祖先會起來聞花,獻花只是表達對死者的敬意與追念。當這台灣人回答這句話時,深信他潛意識也不認為死者會真的來吃。我與一些長輩談道常打趣地說:「如果祭祖時,祖先真的來吃,那豈不嚇死我們;如果祖先真的需要吃,那他豈不餓死(因為不是三餐祭祖,而是只有初一、十五祭祖而以)。」明理的長輩通常都會笑笑說:「祭祖是表達孝心,追念先人,祖先並不是真的會來吃」。
「祭祖」不是真的給祖先「吃」,而只是一種紀念儀式,這對傳統祭祖的觀念是很大的突破與進步。在談道時,基督徒應抓住這個重點,強調紀念性,來取代祭拜的成份。
至於為何一定要用「祭物」、「吃」來表達追思紀念呢?這就牽涉到文化背景了。
前台南神學院院長、著名神學家宋泉盛牧師說:
「對一般人民而言,盼望不是一個概念,盼望是具體的,是可觸摸得到的。如果盼望是個象徵符號,這個象徵符號必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宗教的象徵符號通常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每一事物都可能成為象徵符號;成為象徵符號的事物越是平實,對於人民的影響也越深遠。」
他在《第三眼神學》―「盼望的米飯」一文中,舉一位越南母親悲傷地盛滿一碗新鮮米飯,紀念越戰死亡的兒子所寫的詩,來說明這碗米飯對活著的母親與死去的兒子之間的關連與意義:
「母親盛一碗米飯來紀念死去的兒子,這個儀式所含藏的意義值得我們注意。從這種儀式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亞洲人認為盼望是非常世俗的、非常具體的。可是,也正因為這樣,盼望是一個超越的實在,超越了這個凡俗的世界。盼望不能概念化、理想化或哲學化,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落實於我們所看見、所觸摸、所感覺、所食用的東西中。盼望是生死大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數的亞洲人每天在家中神壇上以米飯祭拜死者的禮儀,其真實的含意正在這裡。
母親為死去的兒子預備一碗米飯,對她而言,這碗飯是現在與未來的連繫,也是生命與死亡的連繫。她每天所盛的米飯是一個象徵符號,象徵著她對於永生的信仰與盼望。只要她活著,她將每天為她兒子的飯碗盛滿新鮮的米飯。她的兒子已經死了,她不寄託任何的幻覺來否認這個殘忍的事實,可是每當她為兒子盛滿米飯時,她的兒子仍然活著。碗中的米飯是生命的奧秘,克服了死亡的恐懼,藉著那碗飯,她的兒子此時此刻活在她面前,宛如昨日一般。對她而言,那碗米飯所帶給她的盼望勝過任何關於盼望的言論。生命勝於死亡的意義,在那碗米飯中昭然若揭。
米飯成為生命與盼望的象徵符號並非偶然,因為大多數的亞洲人以米為主食。米是我們生命的資源,餵養我們的生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接著一代,米飯養成了亞洲人,從永遠到永遠,它維繫著亞洲人的生命。米飯的意義已經不再只是物質上的一碗米飯了。用來祭祀的米飯不再只是食物,而是生命、盼望與靈性的象徵符號。…米飯支持我們肉體的生命,也使我們盼望一個不受死亡與悲哀所威脅的生命。米飯聯合了生者與死者;米飯把全家人,尚活著的以及已死去的,團圓起來,它是聯合與團圓的米飯,因而也是盼望的米飯。
那是一碗分別為聖的米飯,因而具有紀念的能力。紀念的能力即是生命的能力。紀念不只是生命的某種功能,它就是生命本身,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條件。沒有紀念,我們死後就沒有生命延續的盼望(伯十八17~19)。」(見宋泉盛著「第三眼神學」P.257~259)
宋泉盛牧師對於亞洲人以最普遍的主食―米飯來祭拜亡人做了非常清楚的詮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知道,以米飯祭拜亡人真正的意義應該是:
1. 人死後仍有永生的生命,人藉著象徵性的東西來紀念死者,使活著的人感受到死者繼續臨在我們中間。
2. 因著體會所思念的人仍舊活在我們中間,帶給我們痛苦中的安慰與生命的盼望。
這種以通俗米飯來祭祖的紀念性意義和逾越節的晚餐以及耶穌所留下的聖餐,所表達的紀念性意義可說是大同小異。
上帝要以色列百姓在逾越節晚餐吃羊羔的肉、無酵餅和苦菜,並吩咐「你們要紀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十二8、14)。目的是要以色列百姓代代思念他們的祖先在埃及受苦的日子如何蒙上帝的拯救,因此,逾越節晚餐就成了以色列人紀念祖先和感謝上帝的表達。以色列人也在紀念和感恩中,再次帶來痛苦中的盼望。
到了耶穌被釘那夜,耶穌與門徒守逾越節的晚餐,耶穌將以色列人傳統的逾越節晚餐轉化為紀念耶穌受死的聖餐,耶穌本身成為逾越節的代罪羔羊,為世人流血捨命,祂以通俗的「餅和葡萄汁」預表他的「肉和血」,並要我們以「餅和葡萄汁」為聖餐來「紀念」祂(路廿二14〜20;林前十一23〜26)。
無論是逾越節晚餐或聖餐,它強調的都是「紀念」。紀念性的聖禮不僅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將來,並且使「過去」與「將來」在「現在」中相遇。保羅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現在),是表明主的死(過去),直等到祂來(未來)。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林前十一26〜27)意思是每當我們守聖餐,我們是紀念耶穌基督「過去」流血捨命的救贖,感受祂「現在」臨在我們中間(所以不能隨隨便便,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更盼望祂「將來」榮耀的再臨。
此外,紀念性的聖禮亦有分別為聖的意義和轉化的力量,它能夠將我們所吃的食物轉變成永恆生命的象徵符號。當聖餐中的餅和葡萄汁祝謝分別為聖之後,它已不再是普遍的餅和葡萄汁,而是我們生命的糧食,因此,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4)當我們吃這個代表主耶穌「肉和血」的「餅和葡萄汁」時,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並且祂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祂裡面(約六53〜58)。
因此看來,以「米飯」祭祖和吃「餅和葡萄汁」的聖餐,紀念性的意義和渴慕與死者生命結連的盼望是相同的,所不一樣的是祭祖的紀念只帶給人「象徵性的盼望」,然而基督徒相信藉著聖餐紀念耶穌基督流血捨命的愛所帶給人的卻是「真實的盼望」。
「祖先崇拜可以是祭拜死人的儀式,祖先崇拜也可以是一種意識,通過儀式讓死去的人活生生地臨在我們的生命中,這兩者迥然不同。在一般情形下,祖先崇拜是人類意識停留在未開發的階段,以致於把死人的領域看成是活人領域的延續。活人與死人的關係是活人與活人之關係的延續,所以才會認為死人也需要吃喝玩樂,並試圖滿足他們的需求。」(見宋泉盛著「第三眼神學」P.274、275)
今天我們基督徒所要努力的是棄除祭拜亡靈的儀式和視祖先尚需吃喝玩樂的思想,積極提昇祭祖的紀念性意義,並將紀念祖先追遠至最早、最大的祖先―生命的源頭、人類的始祖、耶和華上帝,並使「祭祖」轉化為「敬祖宗―思念祖先」和「拜上帝―感謝神恩」的雙重意義。
(摘自王武聰牧師著「本土化談道」)

**********************************************************
敬祖思親禱告啟應文
(追思三禮)
一、倒水禮:飲水思源
禱告-向聖父禱告
「天父上帝 萬有都是本於祢 也歸於祢 全人類都是祢所造的,我們是祢的兒女,一切福份都是祢所賞賜,我們願以感恩的心歸榮耀給祢,直到永遠 ,阿們。」
啟應 啟:上帝,我們今日恭敬肅穆來到祢面前
應:追思我們所有的祖先
啟:所有的河川都有它的發源地
應:所有的血脈也有它的傳承
啟:當我們飲水思源時
應:求祢教導我們祢是生命的源頭
啟:天父上帝,唯獨(獨獨)祢是生命的源頭
應:願我們歸回阿爸父的家,同飲於救恩的泉源,阿們!

二、獻花禮:祖德流芳
禱告-向聖子禱告
「主耶穌,謝謝祢在我們還是罪人時,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祢流血捨命救贖人類的愛,深深感動我們的心,願我們學習祢的樣式,將這奉獻犧牲的愛擴散出去,並留傳給我們世代子孫,直到永遠,阿們!」
啟應 啟:上帝,我們今日恭敬肅穆來到祢面前
應:帶著我們手中小小的芬芳
啟:正如(親像)這束花所散發出芬香氣息
應: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美好的榜樣
啟:如今求祢幫助我們也散發出生命的馨香
應:好叫我們和子孫能發揚祖先的美德。

三、點燭禮:光宗耀祖
禱告-向聖靈禱告
「親愛的聖靈 願祢常常充滿我們,光照我們,引導我們,並賜給我們從聖靈來的力量,好讓我們行在祢的光明中,阿們!」
啟應 啟:上帝,我們今日恭敬肅穆來到祢面前
應:舉起我們手中小小的光明
啟:所有的火焰都有它的火種
應:正如(親像)所有的大樹有它的種子
啟: 我們今天(今仔日)來思念我們的祖先,他們曾為他們的世代燃燒(焚燒)自己
應:今天(今仔日)求祢幫助我們也能為自己的時代發出光與熱,使我們能榮神益人,光宗耀祖。
齊聲:天地的主宰,祢是光的源頭,愛的本體,我們今天來到你面前,思念我們的祖先,我們記得的以及我們不能記憶的先人,他們曾在祢所祝福的天空下,所賜予(賞賜)的土地上,默默的披荊斬棘(無冥無日打拼努力)汗流滿面,而今日(今仔日),為祢所賞賜給我們祖先的生命,我們滿心感謝,為祢賜給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兢兢業業(誠誠懇懇),為祢所賜給我們子子孫孫未來的生命,我們滿懷希望,也求祢幫助我們擴充尊敬生命的心,去尊敬別人的祖先和別人的子孫,讓我們更加敬畏祢,愛惜人群。
啟:上帝,願生命的火光永不熄滅
應:上帝,願生命的芬芳永不散盡
齊聲:讓我們記得祢才是生命的源頭